top of page

關於展覽 Exhibition

酷卡反面3.jpg
GCOZ0870.JPG

       北投,一處交織著人文、自然、產業的生態圈。 

       在歷史的記憶中,北投一直沒有缺席。北投地理條件得天獨厚,不但擁有全臺灣唯一的火山地形,北投貴子坑的五指山層及軍艦岩的木山層更為臺北盆地最古老及第二古老的地層,甚至目前世界上唯一以臺灣地名命名的礦石——北投石,也只產於北投。臺灣的植物總數眾多且歧異度相當高,更有「蕨類王國」的美名,而北投受溫泉影響,溫度及濕度皆適宜蕨類生長,擁有豐富的蕨類生態。除了豐沛的自然生態,北投更充滿歷史古蹟與人文氣息,有周氏節孝坊、北投溫泉浴場(溫泉博物館)、長老教會北投教堂等文化景觀。

 

      《北投社》雜誌第二期(1996.5.19)刊登「北投溫泉生活博物園(ECO- MUSEUM)」的初步構想,以北投溫泉博物館為核心博物館,結合周邊文化資產,再向外拓展到大磺嘴、陽明山,屬於北投的地質景觀區。《北投社》第七期中將此概念正式更名為「北投生活環境博物園區」,原因是不想被「溫泉」所框限,而是想發展出強調北投「生活」與「環境」的願景目標。此一構想的萌芽(1996年)到真正推動(2016年)歷經二十年,北投居民由下而上真正改變、建構了屬於自己的北投,並於歷史的洪流中,企圖在當代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北投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與人文資產,而在當代,北投能被以什麼觀點觀看?能以什麼為核心真正觸動人心?我們希望透過「鏡投‧近投」展覽,提供觀看北投的全新觀點,與接近北投的一些「刺點」。

 

       我們對於北投而言,都是「外來者」、「異鄉人」,我們之中沒有北投人,甚至過半數不是台北人,親身到訪北投之前,北投對於我們而言,是一片由想像所構成的模糊風景。我們因無從得知,而生出了許多對於「異域」的奇幻想像。

 

       初至北投,我們即刻感受到北投是鮮活的,不斷有新的事物在這片土地上發生。新北投火車站旁的土地正在施工,準備建造新的親水設施,周邊有著新鮮的、剛被濺起的泥巴。北投公園同樣正在進行翻修,但人和自然的距離能因這些人造的設施而變得靠近嗎?人和自然應該保持著怎樣的距離與關係?這是我們到達北投後的,第一個提問。

 

       沿著北投溪向上,參天的楓香樹上淺縱向的溝裂彷彿巨獸留下的爪痕;溪底的岩石經過含有礦物鐳溪水的淘洗,呈現深淺不一、令人驚異的綠色,那樣鮮豔的綠色彷彿就要掙脫岩石的羈絆,由溪底一躍而起。那些曾與溪水聲纏綿交織在一起的笑聲與話語,又都到哪裡去了呢?也許那些過往的疼痛或歡愉都沉澱到墨綠的瀧底深潭中了,正是這些看不見的過往與看得見的顏色、形狀,層層疊疊交織出了今日的北投。

 

       繼續往溪的源頭探溯,地熱谷的蒸騰奔湧之謎已被後人拆解,轉彎向下,防空壕迷宮和公共浴場附屬遊園地(今北投兒童樂園)在新的時代,擁有新的存在價值,能夠有北投新生的人們,再次帶著不一樣的情緒,在他們身上構築起屬於現在與未來的記憶。

 

       和歷史遺跡所擁有的、似乎凝滯的時空不同,北投的蕨類和特有種大屯姬深山鍬形蟲,一直是代代更替,見證著北投的前世今生;北投獨有的機車快遞亦然,從過去到現在,不斷在北投的道路上奔騰著。他們將通往何處,去向何方?

   

       我們這些異鄉人闖入了北投,但北投同樣也闖入了我們的生命中,促使我們對過去、現在及未來提出詰問。我們以「鏡頭」「靠近」北投,試圖以八千分之一秒的時間,凝結那些我們所見、剎那近乎永恆的片刻,我們蒐藏這些閃著光的時間碎片,堆疊成一座北投的微型博物館。

 

       鏡投,近投。再靠近一點好嗎?再靠近一點,你就能聽到宛如血液在血管中流淌,北投溪源源不絕的流水聲;大屯姬深山鍬形蟲移動觸角的聲音、風吹過北投羊齒的窸窣聲,也許,還能聽見你所渴望的生活的聲音,撲通撲通,令人怦然心動。

 


 

「城市的綠色外緣和深埋的地下湖的黑暗輪廓彼此重疊;看不見的地景範圍限了看得見的地景;在陽光下活動的每件事物,都由包容在岩石的石灰質天空之內的晃漾波浪所推動」

《看不見的城市》,伊塔羅‧卡爾維諾(1923-1985)

 

BFIU7628.JPG
酷卡反面2.jpg
bottom of page